春天“广种”,秋天“博收”,内蒙古乌兰察布从有农业以来就这么个做法。然而,春天越种越广,秋天越收越“薄”,绿色一年比一年瘦弱,眼看着支撑不住了。面对大自然,是继续前进还是主动退却?关乎到300多万人的前途命运,决策这个问题任何人都得慎之又慎。
总共300多万人口,人均耕地“博”达12亩,却产生了近百万温饱线以下的群体。据内蒙古有关部门证实,这个数字,占到全内蒙古自治区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。专家们说,是进的结果。
乌兰察布曾经水肥草美。从60年代起,人们开始毁林开荒、垦草种粮……直闹到90年代初,大草原消失了,绿色只落得稀稀拉拉星星点点,乌兰察布变成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最恶劣的穷地方。
乌兰察布盟盟委果断决定——退!退下来,让大自然休养生息,恢复生机。
可是,退了耕,人怎么过日子,已经近百万贫困人口了,不是要雪上加霜吗?
必须“在退中有进”。
进,想尽千方百计,比如加强水利基本建设,达到一人一亩稳产高产保灌田;比如顺应自然规律、顺应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。6年下来,乌盟粮食不但不减产,总产反而从6.5亿公斤增加到12.5亿公斤,翻了将近一番。退出了效益和财富,农民们当然就退得心满意足欢天喜地。
乌兰察布盟的退耕严格按照科学的规划进行。严重风蚀沙化地、盐碱地和15度以上坡梁地,全部在“退区”之列。列入“退区”的耕地,政府与农民签订承包合同,集中连片,统一退下来还林还草。
乌兰察布盟还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激励机制:对退耕地一律免征农业税,对该退未退的耕地,除足额征收农业税外,每亩加征生态建设保护费10元;以劳动力入股,建立国家、集体、个人多渠道投入机制;大力推进林草业产权制度改革,引进股份合作制,乡镇以土地所有权和草籽苗条入股,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,农机大户以机耕服务折股,农民以劳动力折股,共同组建林草开发实体,一见效就分红。
草长起来了,大地绿了,只有“还牧”才能发财。在内蒙古,退耕的效益最终还得体现在牧业上。乌兰察布盟引导农户发展养殖业,政府把扶贫资金用来给贫困户购买基础母畜,并把扶贫牲畜和退耕种树种草挂钩,多退多扶,少退少扶,不退不扶,拉动了退耕种树种草的积极性。
统计数字显示,乌兰察布盟1994年全盟牲畜饲养量764万头(只),目前达到1206万头(只),农民收入自畜牧业的比例由15%提高到45%以上。退耕6年,近百万贫困人口提前两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,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到1999年已达到1838元。